忆 古 元
|
杨夫林
|
|
写罢这个题目,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张慈祥、平易近人的老人脸容,这就是一位杰出的、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古元。古元离我们而去已经近两年了。那是1996年8月的一天,我最先从一位朋友的电话中得知古元先生去世的噩耗,我惊呆了,我不相信也更不希望出现这样的事。然而事实终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,过了两天,我收到了“古元先生治丧委员会”寄来的讣告。这是一个很不幸的消息,我第一件事就是赶赴邮局发出唁电。我狠心诅咒死神, 竟是何等残酷无情。 我与古元先生的交往,始于90年代初期。那时,我正雄心勃勃酝酿举办个人珍藏名家书画展,去信请古老题词,想不到很快就收到这位老人的墨宝,同时还附来一封简短的信函,祝贺我展览成功。我当时心情异常激动,立即回信表示感谢。从此之后,我们便开始了雁书往来,我和他也因此成了忘年交。 1995年4月, 我出差去北京,有幸拜访了住在三里河南沙沟大院的古元先生。这是第一次见面,谁知竟成为永诀。那天,我到古元先生家时,他热情地把我迎进会客厅,他态度和蔼可亲,话语亲切,使我一见面就丝毫无拘谨感。谈话中,当他毫无忌讳地告诉我近年因患癌症,已作过三次大手术时,我这才发现他的身体略略有些虚弱,我随之感到真不好意思去打扰这位老人。记得那次谈话,古元先生和我谈得最多的还是艺术。他说话很平和,但性情豁达,完全看不出象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。他对当时社会上有些画家尽赶时髦,以“现代派”自诩,画那些荒诞怪奇的作品深感忧虑,并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。他说,一个艺术家,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壤,心里应时时想着人民。 古元先生的匆匆离去,引得所有熟悉他、喜爱他艺术的人为之深深惋惜,他的人品、艺术为人们深切的追忆。今天, 当我检阅自己藏品,又一次拜读古元先生的作品时,禁不住思绪万端。我珍藏着五帧古元先生的墨宝,除两件题字,另有一件木刻、一帧水彩和一幅水墨画。木刻是1982年刻的,应归入他晚年的作品。这件木刻题为《骆驼赞》,画幅41×30厘米,整个画面昂首立着一正面一侧面两只骆驼,黑白对比分明,线描技巧纯熟,画面上方刻着长长一段题款:“负重任劳,取之甚少,予之甚多, 不管炎寒风旱,总是昂着头迈着坚实的步子前进。”这是一幅震撼人心灵的杰作。我非常喜欢这幅作品,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勉励人们,而更是古元先生一生的光辉写照。 我藏的另一幅是水墨画,画幅不算大,一张上好的四尺三裁宣纸上画着一头母牛和一只牛犊,上录鲁迅先生语:“吃的是青草,挤出的是奶。”这 是一幅具有明显版画风味的中国画,整幅画用墨厚重,造型完美,线条粗犷,力度不凡。古元先生一生很少创作水墨作品,而这帧可以认为是他存世不多的水墨画中的杰作,立意高,境界大,笔墨精,因而珍贵倍加,尤为难得。 在我的珍藏中,还有一帧古元的水彩画,我把它取名为《太湖渔歌》,这是一幅十分迷人、美丽的江南水乡风景画,全幅40×31厘米,湖面上有远山、飞禽、白帆、船只、焦叶、倒影……整个画面云水一色,蔚蓝蔚蓝的,充满诗情画意。湖的中央,移动着一只小船,看上去这里似乎是一户人家,船头坐着家人、小孩,船尾一位戴着斗笠的中年汉子正躬身用力划动木桨,小船缓缓向前行驶。赏读这幅画,使我倍感亲切,这是水乡劳动者富有诗意的欢快生活,它唤起我20余年前曾在家乡农村生活、劳动时的回忆,一种无忧无虑、自由自在的纯情和乐趣。也许,这正是古元作品艺术魅力所引起的共鸣。 如今, 古元先生已溘然长逝, 远离这个他曾经热爱过并为之奋斗过的世界。然而, 他一生创造的许多奇迹, 将实实在在与这个世界共存。我想, 人们肯定会永远记住他的, 记住一个不朽的名字——古元。
| |
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|
|
|
|